武当太乙五行拳,手相自学教程图解

2023-11-221149
内容提要:

  • 太乙五行拳的功法
  • 太乙五行拳的简介
  • 武当山武术的武当拳法
  • 太乙五行桩的介绍
  • 求道教武功秘籍!!!
  • 太乙五行拳的简介
  • 太乙五行拳的功法

    以引为主,是武当丹法以形引气的重要典范,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加强五脏的功能,使五脏坚实,精气充盈。为武当丹法内炼成丹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修墙补屋阶段较好的功法,望习者重视。 玉虚宫内导引功, 内炼五脏引五行。太虚羽化虚空立, 周身放松妙无穷。真元内固生癸水, 万法归宗第一功。手托明月引金风, 肺宫安宁天地明。托天翘剪撑天地, 内闭三阳脾胃行。霸王举鼎神力大, 三焦贯通肝胆宁。河车妙法谁人晓, 阴阳既济离火平。五气朝元溶五行, 百脉齐收切莫轻。五行导引功行毕, 内精外华化长生。总 歌 注 解歌诀:玉虚宫内导引功,内炼五脏引五行。解:这两句歌诀的含义是:武当太乙五行功是一种以导引的方法来锻炼五脏的功法。练形导引的方法起源很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太乙五行功总歌开始就叙述了该功法的源流和功法的基本功能。即源于道家正统玉虚门中,是一种以导引为主要手段的修炼功法。该功法的主要功能就是锻炼人的五脏,及五行之气。道家和传统医学一样把人体五脏分为五行;肾脏属于水,肺脏属于金,肝脏属于木,心脏属于火,脾脏属于土。此乃五脏与五行属性。歌诀:太虚羽化虚空立,周身放松妙无穷。解:此言预备式太虚羽化的内涵,及功效。太虚羽化是武当太乙五行功的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正是练功前的准备, 其主要的目的是使练功者通过预备式的锻炼,让身体进入体态舒适,周身放松,气血流畅。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内在的体感奥妙无穷。歌诀:真元内固生癸水,万法归宗第一功。解:此言是该功法第一式的内涵。道家修炼的理论中,把先天祖气称之为真元,先天祖气藏于肾和命门之中,与元精、元神、俗称上药三品。可见把真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传统理论认为:人的真元后天补充来源于人的肾脏里。后天的五谷之精也存在于肾脏之中。在中医理论中又被称为肾水、又叫癸水。肾脏在五形之中属于水,而肾水则是修炼者内练成丹的最基本的保证。肾脏的强健程度直接的影响肾水的生成,也就直接的影响金丹内功中的“玉液还丹”功夫的进展。因此,只有真元内固,才能保证癸水的生成。这种方法是众多法门所修的第一功夫。因此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加强修炼者肾脏的锻炼是有道理的。附:关于肾脏功能的论述: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歌诀:手托明月引金风,肺宫安宁天地明。解:此言五行功第二式的动作内涵,金者:五行归属中的金,在人身之中肺脏属金,风者:呼吸唏嘘,往来之气也。中医的理论中认为:肺脏在五行之中属金;在五行相生相克之中:金生水,水则养木,则五行相生,人体康健也。手托是指动作的内涵。明月则是太阴的涵义。此句话的含义,通过手的动作来引动太阴肺经中真气的运行,,使其流畅、充盈来达到锻炼肺脏的目的。肺宫安宁天地明。此句话含义是人的肺脏功能强健,就会给人带来健康。以下是关于肺脏的论述。附:肺脏在人身体中位于胸膈内,膈膜之上,在五脏中之位置高,故有「华盖」之称。肺系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五行属金,色白,在液为涕,在志为忧,藏魄,为相辅之官,有手太阴经属肺脏而络大肠腑,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之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新鲜的血液在宗气的推动下,再循行于血脉,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歌诀:托天翘剪撑天地,内闭三阳脾胃行。解:天地者:在人身体中天为上焦、地为下焦。人则为中焦,托天、撑地的含义,通过练功者的双手上下动作来带动身体内上下焦的抻拉。当上下焦对拉分离的时,中焦舒展流畅,因此淤滞疏导而散。传统修真理论认为:人之元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之元气藏于肾,后天的元气被称为谷气。它主要来源于五谷杂粮,人食五谷杂粮而纳入体内。经食道而入胃。经脾的运化而成。此句的含义是通过托天撑地的动作,使人内闭手三阳经。抻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经,让其得以充分的舒展。从而达到锻炼脾胃目的附:关于脾脏的功能有如下的论述: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统血功能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就是统摄的意思。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由于脾脏的运化,是水谷的精微转化为精气而通于血脉。可见锻炼脾脏的重要。歌诀:霸王举鼎神力大,三焦贯通肝胆宁。解:举鼎是动作的含义。也包含着意识思维活动的内涵。当人的双手向上举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真气上提,经过上中下三焦而气达双手,同时也就把足蹶阴肝经的真气提上来,从而达到了三焦畅通,补充肝脏,让肝胆功能更健康目的。肝胆乃强筋骨之脏腑,筋骨乃人体力量发出主要的器官,因此,进行中焦的锻炼,对于增加人体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关于肝脏的论述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各部的器官则需血量增加,循环血量也势必相应增加,这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释放出来,以供身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安静的时候,全身活动量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在肝脏。如果藏血的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身体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出现诸如:两目昏花、干涩、夜盲;筋肉拘急,屈伸不利;若是肝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肝气逆乱,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肝的功能主疏导排泄,肝脏疏泄功能正常的时候,则气机条达舒畅,血随气行亦通畅无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证。可见对肝脏的锻炼是何等的重要!歌诀:河车妙法谁人晓,阴阳既济离火平。解:倒转河车的做法有几个人知道呢?他地目的是什么呢?传统的五行属性 理论认为:心脏属火,肾脏属水。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认为: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否,将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肾水上升,离火下降其身乃安。传统练养理论同样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离火,离火降则肾水升,则阴阳平衡而入修真之门。附:关于心脏的论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是主导周身血液的重要器官。《内经》又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意思是说:心脏是人生存的根本,决定人的神采的变化,当它正常时,心脉充盛,面色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则心脉虚弱。由此可见,心在人身体中的生理上的重要程度。歌诀:五气朝元溶五行,百脉齐收切莫轻。五行导引功行毕,内精外华化长生。解:五气朝元原指人体内五行之气归于气海丹元,气海丹元是人身真气所藏之所。经过身体周流后的真气,在融合了五脏祖气之后,流回气海丹元。此乃收功之势,目的是把全身的真气全部的收到气海之中。此势随是收功之势,但是更应该认真地做好。经过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练习,就会使你内壮精神,外显光华而身体健康。 预备式:太虚羽化歌 诀:太虚羽化自新生 忘掉吾相道自明。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解: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五行功的准备式。 “太虚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无中生有,阴极必阳的太极之理。忘掉我相,进入无为,使知“道”之何物。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真种子产于虚空无形的静态之中。在做预备式的时候,应首先着重做好放松,让身体全面的放松下来。周身无一挂碍之处。继而,须发聚松,毛孔齐张,达到练功者的身体与宇宙虚空融汇在一起。进入无为、无形、无相的境界。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心 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和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行功要领:在练功时要慢慢的放松,体现慢而融之的特点。当身体松弛之后,方可行功。在练时,要重点体会身体的松弛感觉。第一式: 真元内固歌 诀:跨虎登山目瞪圆 真元鼓荡壮先天筑基炼气是根本 内炼真阳此为先解:真元内固,顾名思义,就是让真元内在稳固的意思。“跨虎登山目瞪圆,真元鼓荡壮先天。”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真元内固式的动作要领及目的。跨虎登山讲的是本式以骑跨动作为主,目瞪圆,是指开目行功,目的是用力瞪圆双目,使肾中的真气上提,已达到阴升阳降的目的。“筑基炼气是根本,内炼真阳此为先。”此二句的含义是讲述所有内练之法的根本是筑基练气。练气的主要方法就是练真阳之气。因此,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是锻炼肾脏。当真元内壮达到鼓荡开合的时候,就达到本式的锻炼目的。行功姿势:接太虚羽化,两腿弯曲,身体逐渐下蹲成中马步桩,开目行功平视前方,两手握固上提,两臂向后背弯曲,外劳宫穴贴于后腰眼处(即肾脏外部)。内功心法:行功时,观想太阳照射在腰间,以命门为中心,包括两肾在内,形成一个如太阳热的圆形物体,其热度直透体内。使腰肾发热,身体舒适,头正身直,法度自然圆润,无任何僵硬痕迹。行功要领:在行功时,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应当注意的内容有二:1、开目,此动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肾水上提。2、在行功时,一定要观想到两肾发热的程度才可以连下一式。目 的:河图曰:“天一生水”,在人身体中五行属水者,肾也。人的身体体质的好坏,内脏功能的强弱,与肾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肾主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内炼成丹的基本物质。在内丹功中,常有两肾如汤煎得说法,就是两肾在内功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发热。进行练精化气的行功。此式让两肾人为的发热的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肾脏的功能。人为的创造两肾如汤煎得功态。第二式: 手托明月歌 诀: 五行密录法为先 太阴真气内外连金风引动润肺腑 精华无形入丹元解:此式名:手托明月,明月是太阴的别称。说明此式是练手太阴经的。“五行密录法为先,太阴真气内外连”此二句的含义是指:在五行之中,金是五行之首,在人体五脏中,肺脏也是在最高的位子。肺是主宰人体的表里的脏腑,有人体内外相连的功能。“金风引动润肺腑,精华无形入丹元。”此二句的含义是太阴经得真气流动以后,所带来的效益,就是肺腑的滋润。金能生水,水则是肾精的必备物质。故说精华无形入丹元。行功姿势:原式;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慢慢抬起,手指向前,手心向下,与肩同高。略停片刻,然后向外翻手,手心向上,由手大拇指向外引动,慢慢地向有左右横开二臂,与身体成一线,略高于肩,手心向上,如托明月,略静片刻。然后翻手手心向下,由身体两侧慢慢下压,至于小腹同高后,两手合向小腹前作抱球状,两手指相距一寸许,手心向上。慢慢上抱,与脐同高,翻手下压,慢慢归原式。反复4-8次。心 法:两手外展时,要以大拇指引动手臂像身体的两侧展开,要顺其臂自动而动,双手展开后要有托物之感,观想双手各托一轮明月,翻手下压,抱球式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感觉。行功要领:在做此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两手上抬时,要注意吊球之式,两手外展的时候,要注意引动和自动相间。2、在两手下落的时候,要注意两手的轻灵性,轻灵柔软方有鹤形之势。3、在两手上抱时,要注意两手要有抱腹的感觉。4、反手下压时要有引气归元的感觉,所谓气壮丹田即是此意。目 的:开太阴肺经,以壮肺经之气,肺经之气又称为金气。在丹功中的五行理论中,金生水,金气的旺盛有利于肾水的生成。 肺脏的强盛,则人的吐故纳新能力旺盛,以利于周身毛孔的自然张开,与天地宇宙相呼吸,用归元法,引内气归入丹田。第三式 托天翘剪歌 诀:五谷纳精法最全, 一粒黍米产黄田。托天翘剪回首式, 脾胃安宁可擎天解: 托天之势,顾名思义。手向上托举,翘剪乃是手向上翘起之意。“五谷纳精法最全,一粒黍米产黄田。”此二句的内涵讲的是此式是运化五谷精微的最好方法。人的后天精气来源于五谷,有脾胃来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功能的强于弱,将直接的影响人体吸收五谷精微的效果。“托天翘剪回首式,脾胃安宁可擎天。”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讲该式的练功动作特点。以及,该式的锻炼的脏腑和效果。这两句话重点的强调了在做该式的时候。要注意的动作如回头等。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到与脐同高后,左手翻手向下压至身体侧面原位,右手继续上提至胸前,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顶,至极点。头慢慢左转,开目左看。左右各6次。心 法:1、双手上抱时,体会抱腹的感觉。2、双手上下相撑时,要有托天撑地的感觉3、转头时尽量向后看。行功要领:在做此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抱腹时,要切实报到有大腹便便,沉沉欲坠的感觉后。方可做两手上下齐分托天、翘剪之势。2、在做托天、翘剪的时候,应当注意感受两手上有托天的感觉,下有按地的感觉。3、要尽力的回头后看。目 的: 脾胃是人体五脏中,摄取五谷精微的重要脏腑,人食五谷经食道而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补充人体的需要。是人体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脏腑。脾胃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第四式: 霸王举鼎歌 诀:东海青龙将名扬 内藏三魂升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 三焦通畅万寿疆解:此式之名霸王举鼎,乃说此式之功效可以增长力量。“东海青龙将名扬,内藏三魂升瑞祥。”东海青龙为隐喻:东者:甲乙木也;青龙:肝也,修真图中喻此处藏魂。此二句的含义是肝脏的功能上升了,三魂则安详宁和。面先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三焦通畅万寿疆。”肝胆脾胃乃位于中焦,上连心肺,下系肾大小肠。其功能住人体的排泄。此二句内涵之意是:肝胆脏腑的功能正常,则人体三焦通畅。肝胆的功能增强,人体的筋腱的力量就强大。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经腹部继续上提,至前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上,至极点手心向上,指尖向后,两手相距8寸许。然后两手合十,指尖向上,两掌相距2寸,由胸前降入丹田,归元。共做6次。心 法:1、双手上抱时,要有抱腹的感觉。2、托天时要极力托起重物的感觉。行功要领:在练此式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1、平心静气,2、 在做抱腹时,重点体会两手的手托重物感觉,3、在做两手上托时,要重点体会两手上举重物的感觉。如果练习者的中焦不适,在练习时应采用闭气法。即上举时,闭住呼吸,默数6个呼吸。切忌:不可过多!目 的:肝胆位居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则三焦通畅人体康泰。另外,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霸王举鼎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肝脏的功能。第五式 倒转河车歌 诀:河车依法倒行拳 内升真水降心元阴阳交替并行用,抽坎添离法延年解:顾名思义,倒转河车的功能就是把肾水提升上来,用以平和体内的心火。“河车依法倒行拳,内升真水降心元。”倒行拳:即是倒转拳。内升真水指的是肾水,降心元之的是降心火。 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形容该式的动作要领,以及行功的作用。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外转动,手心向前,握固。然后向前慢慢抬起小臂,双肘同时弯曲成90度,拳心向上,拳眼向外,放于身体两侧。然后开始做立体太极式圆周运动,先转动左拳,即左拳向前下------前-----前上,与乳同高。然后收回腰间。右手同时动作,向后收回,将拳收到腰间。然后慢慢的向前运动(同左拳一样)。左右手同时运动,各做6-----36次。心 法:速度要求缓慢,不宜过快。要细细体会双手及两拳的感觉。行功要领:在行功中,要注意两拳所转得远的大小。不可过小,尤其是两个拳向后的时候,一定要尽处。 这是要重点体会肘部的感觉。两拳向前的时候,要重点的体会小臂到肘的感觉。目 的:此式是以调节心脏功能为目的。心脏的强盛,人的经历就旺盛。因此,打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真气不断的充盈两经,达到阴平阳秘地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收式 五气朝元歌 诀:意气相抱法易精 气遍周身法常行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解:顾名思义;就是周身所有的真气,都流回丹元。“意气相抱法易精,气遍周身法常行。”此二句的含义是练功的具体要领,就是意气相抱,用来行功。“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此二句的含义是指行功后,要注意的是五气朝元收功。收功地目的是把练功所的真气,收到气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个练功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功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更加充足,收功则是把所练之气全部的收净。如果收功时没有把所练之气收净,真气 就会在平时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动。习练者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因此,习练者切忌。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心 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归丹田,直到收净为止。功法名称:预备势(无极势)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 1、白猿出洞,双峰拜日2、悬崖勒马,海底顶云3、蛟龙溟蒙,雷劈山洪4、犀牛望月,转身托天5、青狮抱球,闪起金庭6、豹子含美,仰颈惊林7、大鹏展翅,群兽震惊8、花鹿采芝,俯饮清泉9、黄蟒含津,戏引众猛10、鲤鱼打挺,波浪滔天11、雄鹰探山,双擒鸡群12、仙鹤腾空,飞舞风云13、金猴窃丹,炉火皆平14、鲸鳄探月,波平浪静15、黑熊反掌,威震森林16、金蟾脱壳,醉卧瑶池17、喜鹊登枝,寒立梅荫18、苍龙入海,意守心宁19、野马抖鬃,烈性飞腾20、神猿入洞,性归心田21、彩凤凌空,百鸟齐鸣22、伏虎灵台,永守黄庭23、抢元守一,正气共存收势:动静结合,反转乾坤

    太乙五行拳的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是近年最先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原名“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 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其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萤,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式为主,结合站桩,缠绕等基本功锻炼。“抓筋拿脉”说的就是此拳。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

    武当山武术的武当拳法

    武当武功以吐纳、导引为核心,突出内功术之修练,结合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理而形成的内家拳宗套路。太乙逍遥掌表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技法上突出了分筋挫骨,抓筋拿肪点穴擒扑之术。行功走架低沉飘逸,让人深感心旷神怡,自然流淌,不失道门仙家之风范。太乙逍遥掌是武当派内家拳宗秘传功夫之一,据传,乃太乙真人所创,武当祖师张三丰所传。集健身、养生、修性、自卫御敌于一体,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家拳法 体育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和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则以健身、防身、修身、竞技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的体育活动。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较其它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作为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人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成为我们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武术师资匮乏,加之一些武术书籍种类繁多,使广大基层体育工作者,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中,深感难以入门。本操作者,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先生根据自己20多年在武术教练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认为武术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抓武术基本动作学起。为此,以武术的主要手型,步型为主要内容,按照体操的创编原则和要求,组合而成的各种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练习形式,编写了这套武术基本功法练习操。这套操共有八节,没有特殊的条件要求,通过习练,为武术系统奠定一定的基础,适宜于大、中、小学学生和群众习武活动的开展,更适应于全民健身。“青少年武术操”创编后,在有关中小学、武术馆校试行以来,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普遍好评,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我们坚信,普及和推广武术操的活动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武术锻炼,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妙用,为人类健康和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简化武当拳》。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等门派套路,力图使《简化武当拳》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一、源流《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技等融炼而成。1929年,时年24岁的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弢),居紫霄宫七月余,无意间窥道李合林道长演练太乙五行拳,并欲学之。由于道规戒律,李道长断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诚意真,焚香拜师,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发誓学成后永不传人,终于感动了紫霄道长李合林,学得此拳,并练拳一生,悟得真谛。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弢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沈阳,始公诸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项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小组,并邀请金子弢先生到汉讲学。在此期间,由丹江口市体委特邀金老几度上武当山,拜访王教化道长,阔论武当拳并办班传授,由杨群力和赵剑英等人学得此拳。金老兴奋之余感概万千,并赋诗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二、功理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类的理念,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以解说其拳理和锻炼法则。其一,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作为拳种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太乙五行拳从动作编排和动作路线上,紧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宫中。其二,以五行结合人体。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脏,内外五行相互联系,又与技击联系。“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正是人有阴阳,成于五行,以道理为指导,以养身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意在追求自然,返璞归真。“以静为基,以柔为形”,养生与技击的有机结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规范拳术。太乙五行拳碾转绕环,环顾八方,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宫,“使气力之所到,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而气力即注之”。一招一势阴阳相渗,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手是环抱式,脚走括弧式,腰随胯转,肩胯相对,旋胯拧膀,在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劲势无穷,畅流不息,而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使内气流畅和聚集,有助于内功的形成。这种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曰养身健体,二曰御敌防身,是修炼之宗旨。三、基本技法以静为基,以柔为形,神足而意远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尚意不尚力动中求静,静中求动,重意不重形意气劲形,心息相随,化劲不硬抗辩位于尺寸毫厘,制动于擒扑封闭四、基本特点桩式沉稳,架势紧凑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两手环抱,脚走弧线绵软缠绕,走圆化柔动如蛇之行,柔似蚕作茧。五、养身特点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心静意专,神态精神;内外三合,节节贯通;任凭阴阳,身法中正;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奇经八脉,畅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养身。

    太乙五行桩的介绍

    五行桩是武当内家拳夜行门功夫的基本桩功,也是步入内家拳的必行之路,此桩简单明了,不复杂,其名因天地五行于人体五行而得,是一套修练身心,平衡人体阴阳,强筋壮骨,固本培元的内共修练方式,也是一套极具珍贵的桩功功法。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乙五行桩的介绍。 太乙五行桩 太乙五行桩的功前准备 (一)调心 这里的心,指人的意识。其方法主要是收心、止念、定心。大家一定不要轻视。 (二)调息 就是调整人的呼吸。其方法常用有五种:一是自然呼吸法,把呼吸变慢一些即可。二是深呼吸法,即将呼吸的频率变慢、变均匀、细长。三是腹式呼吸法,分逆式与顺式。但此桩功不宜使用。四是胎息法,此法须修到一定程度才会使用。五是意气呼吸法,指有意识地将气提灌或输送到一条经络、一个部位或一个穴位,又将气引到另一条经络、一个部位或一个穴位。 (三)调形 也叫调身,指练功时调整肢体的形态、姿势,使其达到功法要求的一系列方法。现将本功法对人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列举如下: 对头部的要求,头顶悬,亦称"头如悬磬"。头要中正,虚凌向上,好似一根绳子连于百会穴,把人悬于空中。具体做法:头放正,头顶向上领,竖项,下颏内含,喉头回收,意念从喉头位置向上找百会,这样颈项自然后凸,头顶呈现虚凌之状。 对目的要求:目似垂帘,含光默默。即眼睑下垂,仅留一丝光线,眼睛在内平视,目光内收。 对舌的要求:舌抵上腭,亦称拄舌。做法:将唇齿轻轻闭拢,齿似合非合,两侧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与齿龈相交处,即内龈交穴,稍用意即可,切勿用力,否则舌头僵硬,齿龈上火,而产生副作用。 对胸背的要求:含胸拔背。含胸不能扣肩;拔背不要夹背。 对肩的要求:做到松肩,空腋。但不要一味地将两肩放松下垂。 对肘的要求:肘坠(垂)而悬。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则肩肘必然滞重。 对腕、指、掌的要求:腕要坐,掌要含,指要舒。 对腰: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要放松。伸直时不要硬挺。 对胯:松胯,一是要求髋关节放松,二是要求骶髂关节放松。 对腹:小腹回收,胸腹呈一平面。 对尾闾:尾闾下垂,包括前扣、后翘、左右摆动,都要十分灵活。 对裆:吊裆、调裆、圆裆,使阴囊不要接触到大腿内侧皮肤。 对膝的要求:松膝内扣。 对足的要求:两足平铺地面,把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上,不要偏重于一只脚上。 太乙五行桩的功法 (一)预备式 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顶上悬,颈项竖直,双腿微下蹬,拉伸脊柱;舌抵上腭,下颌回收,双目平视远方,并在极目视点上马上慢慢收回目光,微闭双目。 默念"天地人",意念随之到天穹,到地之深处,随后上下归一,回到体内; 默念"两仪分",意念随着左脚分开,使人体的"一"分为阴阳,即分出两仪; 默念"起混元",意念随着两掌心向下由腹前起升到与胸等高,再下按至腹前,根据气感可做2-3次; 默念"玄苍穹",也就是玄太极时,两掌位于小腹下两侧,掌心向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次,根据气感可做2-3次。 (二)起势桩 (1)转地阙:两腿蹲马步,左转胯,成左弓步,后坐成虚步;右转体,成右弓步,后坐成虚步。在左右转胯的过程中,两掌在下腹部做旋转太极球的动作。使足三阳、三阴得到牵引、拉动,同时两掌的气机下运,以利于发动丹田之气。根据气感左右可各做2-3次。也可根据练功者自身情况多次旋转。 (2)旋天心:两腿保持蹲马步,左转跨,左手横空划弧,成左弓步,右掌由内向外旋转着升至头顶,后坐成虚步;右转体,右手横空划弧,成右弓步,左掌由内向外旋转着升至头顶,后坐成虚步。左右各做3次,也可根据练功者自身情况多次旋转。从而使手三阳、三阴得到牵引、拉动,同时两掌的气机上运,以利于发动中丹田和上丹田之气。 (三)青龙桩--吕纯阳剑诀护青龙。 (1)青龙桩,主要锻炼肝胆经。 (2)接上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掌由眉前慢慢下按至下丹田,同时呼吸和气机也下降至小腹。两掌继续将气机下按至足部,接着两足大趾上翘;双手由大趾起,将气机从两腿内侧向上导引至头顶上方。以疏通足厥阴肝经。 (3)双手变龙爪,吸气,弊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接着两掌随呼吸和气机下降至腹前,蹲马步,再次吸气、弊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再将气机从两腿外侧导引至两小趾,并完全下蹲。以疏通足少阳胆经。 (4)起左脚,左转身成弓步,目光左转,左右掌随之猛推,并口中发出短而猛的"唏"字以补肝气;向后坐胯,同时左足大趾翘起,两掌顺势将大趾之气从左腿内侧向上导引至头顶上方。 (5)双手高举头顶上方变为爪形,并吸气,憋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左转身,两掌下落,以左肘向后顶,停顿3数。此3数与前面不同,肘每向后顶一数,既做一次呼吸,直到左后转身顶到极致。以牵动肝胆经脉。 (6)两掌向下,将气机从左腿外侧导引至小趾。随吸气两掌突然变龙爪,再次吸气、憋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 (7)两掌向前、向上捧气与肩同宽平,带动左足前、右足后立起,身体前倾;两掌所捧之气由前向两目收气,两掌至目前变为"肝指诀",即伸出两手食指,握紧其他四指,由胸前与肩同平向前推出。在推出"肝指诀"的同时,口中徐徐地发出"嘘--"的声音,目光也随着"肝指诀"的推出怒目而睁,以泄肝火、肝邪。可以重复做,重复次数视练功者病情和练功季节而定,一般为3-9数。 (8)发音要求:舌中前部抬起,舌尖抵下齿,口唇呈小扁圆;先发"唏"字音,再发"吁"字音,即舌尖由下向上摩擦、同时口唇由大变小而发出的"唏吁--嘘",最终保持缩小了的口形发出"嘘--"的声音。 以上为左式,下面变换方向,重复(3)至(7)式,即为右式。详见(9)-(12)式。 (9)收回双掌,两脚变为向前平行站立,并下蹲成马步。起右脚,右转身成弓步,目光右转,左掌随之猛推,并口中发出短而猛的"唏"字以补肝气;向后坐胯,同时右足大趾翘起,两掌顺势将大趾之气从右腿内侧向上导引至头顶上方。 (10)双手高举头顶上方变为爪形,并吸气,憋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右转身,两掌下落,以右肘向后顶,停顿3数。此3数与前面不同,肘每向后顶一数,既做一次呼吸,直到右后转身顶到极致。以牵动肝胆经脉。 (11)两掌向下,将气机从右腿外侧导引至小趾。以疏通足少阳胆经,随吸气两掌突然变龙爪,再次吸气、憋气、收缩全身筋腱,停顿3-9数。 (12)两掌向前、向上捧气与肩同宽平,带动、右足前、左足后立起,身体前倾;两掌所捧之气由前向两目收气,两掌至目前变为"肝指诀",即伸出两手食指,握紧其他四指,由胸前与肩同平向前推出。在推出"肝指诀"的同时,口中徐徐地发出"嘘--"的声音,目光也随着"肝指诀"的推出怒目而睁,以泄肝火、肝邪。可以重复做,重复次数视练功者病情和练功季节而定,一般为3-9数。 (13)发音要求:与(8)同。 (14)收回双掌,两脚变为向前平行站立。两掌在胸腹前上下起落,调整体内气机。 (四)朱雀桩--马明生玄空飞朱雀 "朱雀桩",主要锻炼心经,即十二正经中的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使心经气血通畅,心系得到元气充养,并通过扶正祛邪,祛除心脏、血脉、小肠及舌面部的疾病,从而起到强身健体、补亏筑基的作用。 (1)接上式,两掌由体侧上下调整气机,然后两臂掌犹如朱雀旋翅,按正时针由下旋飞而上至肩平,每旋飞一次,重心向足根压一次;旋飞次数和力度视练功者体质而定,一般为3-9数。此为后旋。以震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2)两掌左右平伸,右掌含气内收,左掌劳宫外撑排废气;换左手掌含气回收,右掌劳宫外撑排废气。即气功中所称"通臂"。快速重复收回和外撑动作,如同朱雀高空翱翔。通臂的次数和力度视练功者体质而定,一般为3-9数。以牵动和拉伸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3)两掌立掌并左右平伸,卷握四指,伸出中指,即为"心指诀"。两中指成心指诀沿左右侧向上划弧而升至头顶,并相互交叉小臂停顿三数,同时喜形于色而发音"呵--"。接着两臂、掌、中指沿中线边发音边下降,当两肘下降至两肋间时,突然两腿下蹲,两肘向下后发力,而且发音也突然中止,并发音"哦"。 (4)发音要求:舌中隆起抵住上腭,舌尖抵住下齿,口型中圆;先发"喝"(喝水的喝)音,后发"哦"音,也就是气流冲破舌中隆起变"喝"音为"哦"音,即"喝哦--呵",并保持压缩了的气流徐徐吐出"呵--"的声音;发音时面露笑容。最后发力收音时,吐尽胸腹中余气,爆破而出,发出"呵"以补心气。 (5)然后,两"心指诀"一边在下腹前交叉自然摆动以调整气机,一边吸气使两掌由左右两侧向上升至肩平。接着两掌变"心指诀"边徐徐发音"呵--",边沿左右侧向上划弧而升至头顶上方。然后两小臂于头顶上方交叉停顿3数,两肘下降至两肋间,并下蹲向下后发力,发音也戛然而止。这是(3)式的重复,重复的次数视练功者病情和练功季节而定,一般为3-9数。 以上为"后飞式",下面变换方向,重复(1)至(5)式,即为"前飞式"。详见(6)-(9)式。 (6)起身,两掌由体侧上下调整气机,然后两臂掌犹如朱雀旋翅,按逆时针由下旋飞而上至肩平,每旋飞一次,重心向足前掌压一次,并提气上飞;旋飞次数和力度视练功者体质而定,一般为3-9数。此为前旋。以反向震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7)两掌左右平伸,左掌含气内收,右掌劳宫外撑排废气;换右手掌含气回收,左掌劳宫外撑排废气。即气功中所称"通臂"。快速重复收回和外撑动作,如朱雀高空翱翔。通臂的次数和力度视练功者体质而定,一般为3-9数。以牵动和拉伸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8)两掌立掌并左右平伸,卷握四指,伸出中指,即为"心指诀"。两中指成心指诀沿左右侧向上划弧而升至头顶,并相互交叉小臂停顿三数,同时喜形于色而发音"呵--"。接着两臂、掌、中指沿中线边发音边下降,当两肘下降至两肋间时,突然两腿下蹲,两肘向下后发力,而且发音也突然中止,并发音"哦"。 (9)发音要求:与(4)相同。 (10)然后,两"心指诀"一边在下腹前交叉自然摆动以调整气机,一边吸气使两掌由左右两侧向上升至肩平。接着两掌变"心指诀"边徐徐发音"呵--",边沿左右侧向上划弧而升至头顶上方。然后两小臂于头顶上方交叉停顿三数,两肘下降至两肋间,并下蹲向下后发力,发音也戛然而止。这是(8)式的重复,重复次数视练功者病情和练功季节而定,一般为3-9数。 (11)两脚平行站立,双掌由左右两侧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变掌心向前,两掌前后交替摆动,由两掌一直摆动至足趾,此为"朱雀上抖翎"。 (12)双掌自然下垂于身体的左右两侧,然后变掌心向后,接着两掌前后交替摆动,由足趾一直摆动到头顶,此为"朱雀下抖翎"。 (13)两掌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准备做玄武桩。 (五)玄武桩--陈希夷卧法通玄武 "玄武桩"是通过皮肉和口唇的锻炼、发音的调节以及经络的牵动、动作的导引,以达到祛除脾系统疾病,并以元气充养脾、胃、肠、胆等消化系统的一种动功桩法。 (1)接上式,两手左右下垂,伸直手臂和十指,然后右臂上摆,左臂下摆,身体随之向左倾斜90度;右臂在上用力向左拉伸,左臂在下用力向右拉伸。此式可以停顿3-9数,效果更好。不仅拉伸了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阳跷脉,而且能够消耗左右腰部脂肪。 (2)按相反方向,重复上式。 (3)两掌于体后变"脾指诀",即卷四指,翘大指。两臂伸直,并掐"脾指诀"于体后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从而拉伸了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4)然后两脚成内八字,两腿站直;两臂夹头,同时向前下伸展,使上体与下肢成一直角。从而拉伸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5)左右"脾指诀"交替顶出大指,左右各顶出9数,同时口发短而有力的"唬"音,以补脾气。其形如龟蛇缠绕相争之象,使足太阳膀胱经、阳维脉得以拉伸、运动。 (6)左右"脾指诀"边顶出边起身,使两"脾指诀"高举至头顶;然后身体后仰,两脚内扣,两膝相夹,两胯外撑,吸腹直背,从而拉伸任脉、冲脉;再行两"脾指诀"左右伸展,外发力3-9数,亦口发短而有力的"唬"音,以补胃气。 (7)收回左右"脾指诀",向后平伸至头顶,身体保持后仰,再行交替顶出左右大指,并发出短而有力的"唬"音,其形亦如龟蛇缠绕相争之象,使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阴跷脉、阴维脉得以拉伸、运动,然后缓缓起身站立,"脾指诀"由头顶向下至胸腹、背腹导引,同时面带忧思之色,徐徐发音"呼--"。 (8)发音方法:舌中稍上抬起,挤压气管中发出的气流,嘴唇撮圆、缩小,约束气流的外放,从而使气流震动口唇部;先发"唬"音,再滑向"呜"音,最终保持缩小了的口形发出"呼--"音,即"唬呜--呼"。发音时面带忧思的表情。 (9)双手掐"脾指诀"由体侧置于身后,并于体后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从而拉伸了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10)然后两脚成内八字,两腿站直;两臂夹头,同时向前下伸展,使上体与下肢成一直角。从而拉伸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11)左右"脾指诀"交替顶出大指,左右各顶出9数,同时口发短而有力的"唬"音,以补脾气。其形如龟蛇缠绕相争之象,使足太阳膀胱经、阳维脉得以拉伸、运动。 (12)左右"脾指诀"边顶出边起身,使两"脾指诀"高举至头顶;然后身体后仰,两脚内扣,两膝相夹,两胯外撑,吸腹直背,从而拉伸任脉、冲脉;再行两"脾指诀"左右伸展,外发力3-9数,亦口发短而有力的"唬"音,以补胃气。 (13)收回左右"脾指诀",向后平伸至头顶,身体保持后仰,再行交替顶出左右大指,并发出短而有力的"唬"音,其形亦如龟蛇缠绕相争之象,使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阴跷脉、阴维脉得以拉伸、运动,然后缓缓起身站立,"脾指诀"由头顶向下至胸腹、背腹导引,同时面带忧思之色,徐徐发音"呼--"。 两掌调节一下气机,准备做下一桩式。实际上后面(8)-(12)五式是前面的重复。一般同一桩式练两遍就行了。多则汗多而夺血。此式动作较多,牵动的经脉也多,正是"脾居中央","百脉来朝"的隐义。 (六)白虎桩--张三丰太乙揽白虎 "白虎桩"主要通过舒张肺气、坚固两肋、牵拉肺经,以使肺脏、气管等呼吸系统得到元气充养,并通过肢体的导引、抛摔、发力动作、以使皮肤、毛发等都能得到气血的充养,从而起到扶正祛邪,祛除呼吸系统疾病,进而强身健体、补亏筑基的作用。 (1)两掌从下腹部拉起,右掌斜出,身体半下蹲的同时,突然左摆,以带动右掌向左前上方抖气,左掌向后下方抛气。从而拉伸、运动了带脉、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2)按相反方向,重复上式。 以上(1)(2)两式重点在于摆腰、抖气,可以重复做3-9数,也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季节情况增加次数。 (3)两腿恢复马步,右掌横出,身体扭动转身向右,带动右掌向左撸气;在右臂到达左极点时,突然抽右肩回气入胸肺。从而挤压、运动了右部胸肺,也拉伸、运动了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 (4)左掌紧接上式横出,身体扭动转身向左,带动左掌向右撸气;在左臂到达右极点时,突然抽左肩回气入胸肺。从而挤压、运动了左部胸肺,也拉伸、运动了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此式实际上是上式的相反方向重复。 (5)以上(3)(4)两式重点在于拧腰、抽肩,可以重复做3-9数,也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季节情况增加次数。在重复左右撸气和抽肩之后,突然膨胀双臂发力,并口发短而有力的"嘶"以充补肺气。 (6)双臂同时在胸肺部调气,即舒缓地向胸肺贯气并舒展开去。双臂挤压时徐徐呼气,双臂舒展时缓缓吸气。调气的次数根据胸肺气机的充盈情况。 (7)两掌收回胸前,上下调气并变为"肺指诀",即双手卷曲四指,伸出无名指。"肺指诀"一边由左右体侧向下导引至两足侧,一边面带悲伤的情绪,徐徐发音"咝--"。然后伸直双臂成90度角由下向上引气,使胸部阔展直到双臂到达头顶之上。稍作停顿,犹如《内景图》中"碧眼胡僧手托天"的形象,有望日接天之意。 (8)发音方法:上下门齿轻轻咬合,舌尖抵住上下门齿缝,使气流从门齿与舌尖之间的缝隙挤破而出;先发"嘶"音,再发"咝"音,使发音的气流通过缝隙时越来越细小,即保持压缩了的"嘶"音徐徐发出。发音时注意保持悲伤、悲痛的情绪。 (9)接着"肺指诀"向中左右伸展,伸展至极点做"三点水"后立即松开"肺指诀"向上收回双臂,回气至胸肺。 (10)再掐四指,伸无名指,沿左右体侧向下导引至两足侧,同时徐徐发音"咝--"。发音方法同(8)。 (11)然后伸直双臂成90度角由下向上引气,使胸肌阔展直到双臂到达头顶之上。稍作停顿,有望日接天之意。 (12)接着"肺指诀"向中左右伸展,伸展至极点做"三点水"后立即松开"肺指诀"向上收回双臂,回气至胸肺。 (13)上述各式只做了一遍,一般以两遍为宜。若是在秋天或是有肺病者,可以增加次数,以便清肺润燥,美洁全身皮肤及毛发。 (七)双鹿桩--阴长生芝田养双鹿 "双鹿桩"模仿长寿神兽鹿和龟的形体动作,以牵拉肾经,运动肾脏、膀胱等,使人体泌尿系和生殖系得到元气滋养,从而治疗肾病以及由肾病引发的其他疾病,进而增强体质、补亏筑基,为下一步丹道修炼打好基础。 (1)两掌在腹前调整一下气机,然后弓腰由大趾将气机向上疏理至舌根两旁,再导引至头顶上方;接着两臂和身体由上至下逐节卷曲而下,同时徐徐呼气,使气机由头顶下降至脚底涌泉,两手着地。 (2)两腿立直,以胯为折点;两臂带动脊柱左右、前后摆动各3-9数。摆动次数视心脑血管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承受力而定。摆动时两臂和上体完全放松,有助于脊柱、脏腑复位,并治疗腰椎、颈椎疾病。 (3)双手大指与食指掐于两足要跟腱,使上体贴于腿部,迫使腹内呼吸之气吐出;上体离开腿部时,可做缓缓吸气。此式可做3-9次。每做一次,当上体贴于腿部时,下颌用力向尾闾接引,形成武当山道士的"鹿吹垂尾"姿势。这样既可俯身拉伸背部脊柱和腿部筋腱,又能拉伸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而且能使真气不散。 (4)松开双手,两掌复于两足面,由涌泉向上拉气,沿小腿、大腿、腹部、颈部、头部,至于头顶上方,呈高举双手状。双手向上拉气时,由下至上应为缓缓吸气。 (5)双手掐"肾指诀",即卷曲四指,伸出小指。然后两"肾指诀"翻掌心向上,再上撑片刻。此时应调整一下呼吸,在双手下降和发音之前应吸足一口气。紧接着掐"肾指诀"的双手掌心转向下,一边面露惊恐之色徐徐发音"吹--",一边向下导引气机至肾、至足三里、至涌泉。此为"百脉归肾",当"肾指诀"由头顶上方向足底发音引气时,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冲任脉、阴阳维脉以及足三阴经之气均向下行,所以形成"百脉归肾"的动势,从而具有很强的滋补肾阴、强壮肾阳、治疗肾病的效果。 (6)发音方法:双鹿桩的发音只补不泻,或以泻为补的方法,是符合道家理法和中医理论的。发音时先发"嗤",再徐徐发出"吹--"。发"嗤"时,两"肾指诀"掌心上撑;转掌心向下时,再调整成惊恐的情绪,然后徐徐发出"吹--"。所以上撑补阳,"嗤"音补阳;下引滋阴,"吹"音滋阴。 (7)身体下蹲,两掌复于足面,大小腿后部完全相叠,两臂置于两腿内侧。稍做呼吸调整,吸气时,尾椎内叩;呼气时,颈椎和胸椎外撑。可使脊柱、背肌、督脉完全拉开。 (8)保持上式,下颌由下至上正时针画圆,进一步拉伸和运动脊柱、背肌、督脉。然后头顶一边向前顶着,一边左右摆动着,缓缓地立起双腿。这就是武当山道教的"龟纳鼻息"姿势,与"鹿吹垂尾"一样,既能拉伸背部脊柱和督脉,又能挤压腹腔锻炼内脏和减肥,而且能使脏腑归元,真气不散。按道家的练法,"鹿吹垂尾"以滋阴、保真;"龟纳鼻息"以养元、壮阳。 (9)两掌复于足面,拉起涌泉之气,沿小腿、大腿、腹部、颈部、头部,至于头顶上方,呈高举双手状。双手向上拉气时,身体由下至上逐节卷曲而上,同时缓缓吸气。 (10)双手掐"肾指诀",然后翻掌心向上,上撑片刻并调整一下呼吸;转掌心向下,一边发音"吹--",一边向下导引气机至肾、至足三里、至涌泉,即"百脉归肾"势。 (11)重复做"鹿吹垂尾"和"龟纳鼻息",以滋阴壮阳,保真养元。 (12)之后再由(9)式返回(2)式,即从(2)式至(11)式再练习一遍。在实际练功中,如果我们只练习(1)至(12)的话,可能会出现"马阴藏象",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精气逆行,绝断性欲。这样应当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也有人会说,"太乙五行桩"滋阴壮阳是假,否则怎么会练得人没有了性欲呢?所以我们专门在"双鹿桩"后面增加了(13)式,以供那些需要增强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练功者锻炼,而且效果非常好。当然我们必须提醒大家,如果您偶尔需要那么一两次是可以的,多则无益。尤其是您已下决心进行丹道修炼,那么在这个补亏筑基阶段是绝对不能练习(13)式的,否则"急水滩头挽不住船",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切记,切慎。 (13)身体半蹲,两掌在小腹前调气,然后变捧球,并在腹前抟揉武当山道教"太极球";接着两手左右叉腰,大指掐肾俞,四指掐肾门,助其腰胯前顶阴部,停顿36-81数,而且每数一次,内力前顶阴部一次;换势为后翘尾闾,同样停顿36-81数,而且每数一次,内力后翘尾闾一次;换势为侧顶左胯,顶住后再用内力顶胯36-81数;换势为侧顶右胯,顶住后再用内力顶右胯36-81数;接着做"摇丹鼎"、"摆丹炉",即前、后、左、右摇摆下丹田。很快就能生聚真阳,3-5天即能明显增强性功能和生殖能力。 (八)调气桩--运转乾坤调理三焦 (1)立起双腿,两掌在胸腹前调一下气,接着身体半下蹲,左掌由左肋下向后穿出,并身体左转左掌由下向上划弧回气,收回到右部胸腹,从而完成了左半边的乾坤运转的动作。从而使手少阳三焦经得以拉伸、运动。 (2)右掌由上至左胸前齐眉而下,收气入胸腹,从而完成右半边的乾坤运的动作。从而使手少阳三焦经得以拉伸、运动。 (3)发音要求:舌中稍抬高,口唇略收圆,气流通过舌中与上腭之间摩擦而发出的音;先发"嘻"音,再逐步抬高舌中部,挤压气流,使之变为"噫"音,并使变窄了的"嘻--"音徐徐发出。 (4)以上动作重复3-9数。然后收回左右手势,由上至下收回气机。 (九)收势--三田返还展布官窍 (1)两脚收回并拢,直身站立。做"三田收气"。 (2)两掌从左右体侧斜出,边吸气边向上捧气,至肩平回照印堂;向印堂收气,两中指点印堂穴,使气入泥丸;两中指沿眉弓向两侧分开,至率谷中指点穴,使气入泥丸;两中指继续向后导引,至玉枕中指点穴,使气入泥丸。 (3)两掌从身后向下导引,至腰部转掌向前、向上捧气,至胸口平回照鸠尾下;向中丹田收气,两中指点鸠尾穴;两中指沿乳线向两侧分开,至大包中指点穴,使气入中丹田;两中指继续向后导引,至至阳中指点穴,使气入中丹田。 (4)两掌从身后向下导引,至腰部转掌向前、向上捧气,至肚脐平回照下丹田;向下丹田收气,两中指点肚脐,使气入下丹田;两中指沿带脉向两侧分开,至章门中指点穴,使气入下丹田;两中指继续向后导引,至命门中指点穴,使气入下丹田。 (5)两掌复回肚脐,相叠捂于肚脐上;左掌在下逆时针转9圈,右掌在下顺时针转9圈。 (6)慢慢睁开双眼,轻轻活动一下双足。结束练功。 十:练功禁忌: "清静斋戒为之城"。 不要泄精,否则前功尽弃。 如练到性欲旺盛,应注意减少肉食,以素食为主,且忌食生姜、葱蒜、辣椒、韭菜、香菜等腥臊食品。 如练到胎息、辟谷初期,宜用肉桂、核桃、红枣等补中益气的食品。 如练到完全辟谷阶段,只可偶尔食用少量的云母粉米粥、葛根粉或咀嚼洗净的葛根,渐至丹家境界。 除以上食戒外,还有心戒、行戒、色戒等。

    求道教武功秘籍!!!

    道教武功 - 太极拳来 源 : 远 在 南 北 朝 时 期 就 已 出 现 了 内 功 太 极 学 拳 。 明 代 武 当 道 士 张 三 丰 创 太 极 拳 十 三 势 , 被 后 人 奉 为 太 极 拳 始 祖 。 到 了 清 代 , 山 西 武 术 家 王 宗 岳 用 《 易 经 》 中 太 极 阴 阳 的 哲 理 来 解 释 拳 经 , 写 成 《 太 极 拳 论 》 , 从 此 太 极 拳 正 式 定 名 。 太 极 拳 来 源 有 三 : 1 . 综 合 吸 收 明 代 各 家 拳 法 , 特 别 是 三 十 二 势 长 拳 。 2 . 结 合 道 家 的 导 引 , 吐 纳 之 术 以 及 道 医 的 经 络 学 说 。 3 . 运 用 道 教 的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以 及 道 教 内 丹 的 易 学 思 想 来 解 释 拳 理 。特 点 : 太 极 拳 分 陈 式 、 杨 式 、 武 式 、 吴 式 、 孙 式 五 派 。 无 论 哪 一 派 都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1 . 静 心 用 意 , 身 随 意 迁 。 呼 吸 与 动 作 紧 密 配 合 , 呼 吸 平 稳 , 深 均 自 然 。 2 . 中 正 安 舒 , 柔 和 缓 慢 。 轻 灵 沉 著 , 刚 柔 相 济 。 3 . 动 作 弧 形 , 圆 活 不 滞 。 连 贯 协 调 , 虚 实 分 明 。思 想 : 太 极 拳 中 蕴 含 有 丰 富 的 道 家 哲 学 思 想 。 认 为 练 拳 之 人 始 终 处 於 太 极 阴 阳 的 转 换 变 动 之 中 。 同 时 太 极 拳 中 还 存 在 著 刚 柔 , 虚 实 , 动 静 , 快 慢 , 开 合 , 屈 伸 等 阴 阳 对 立 统 一 关 系 。内 容 : 从 广 义 上 讲 , 太 极 拳 除 了 拳 以 外 还 包 括 太 极 刀 , 太 极 剑 , 太 极 枪 , 以 及 太 极 推 手 等 多 方 面 内 容 。道教武功 - 形意拳形 意 拳 , 原 作 「 心 意 拳 」 , 乃 以 心 行 意 之 义 , 后 讹 为 「 形 意 拳 」 , 相 传 创 自 岳 飞 。 该 拳 以 五 行 、 十 二 形 体 , 以 展 、 截 、 裹 、 跨 、 挑 、 顶 、 云 、 领 八 字 为 用 。 其 基 本 功 为 站 桩 与 盘 根 。 形 意 桩 要 诀 为 : 「 头 项 、 项 竖 、 肩 垂 、 抱 胯 、 前 膊 、 裹 肘 、 提 膝 、 提 肛 、 手 心 回 缩 。 」 包 括 五 形 拳 ( 一 劈 、 二 ( 手 + 崩 ) 、 三 攒 、 四 潧 、 五 横 之 法 , 分 金 木 水 火 土 ) 、 十 二 形 拳 ( 龙 、 虎 、 猴 、 马 騹 、 鸡 、 燕 、 鹞 、 蛇 ( 鸟 + 台 ) 、 鹰 、 熊 ) 和 进 退 连 环 拳 。 推 之 为 剑 术 、 枪 术 。 此 拳 起 于 明 劲 、 次 用 暗 劲 、 终 于 化 劲 , 使 气 力 达 于 四 梢 。 后 继 有 发 展 , 综 合 诸 家 之 长 , 蔚 为 大 观 。道教武功 - 武当八卦掌武 当 八 卦 掌 是 一 种 把 攻 防 招 术 和 导 引 方 法 融 合 于 绕 圆 走 转 之 中 的 拳 术 。 原 名 " 转 掌 " , 后 称 " 八 卦 掌 " 、 也 称 " 八 卦 转 掌 " 、 " 游 身 八 卦 掌 " 、 " 阴 阳 八 卦 掌 " 、 " 八 卦 连 环 掌 " 等 。 后 世 传 习 者 多 以 转 掌 的 走 圈 似 循 八 个 方 位 的 连 线 。 其 技 法 讲 究 纵 横 交 错 、 随 走 随 变 ; 其 击 法 讲 究 临 机 应 变 , 以 变 应 变 , 合 于 〈 周 易 〉 中 " 刚 柔 相 摩 、 八 卦 相 荡 " , 运 动 不 息 、 变 化 不 止 之 理 , 而 惯 称 为 八 卦 掌 。 关 于 此 掌 的 起 源 , 传 说 不 一 , 据 考 证 为 清 咸 同 时 河 北 文 安 朱 家 务 董 海 川 所 创 。 此 掌 系 以 极 似 道 教 " 转 天 尊 " 的 绕 圆 走 圈 导 引 术 和 武 术 攻 防 方 法 融 合 成 基 本 运 动 形 式 , 采 用 " 易 理 " 论 述 拳 术 运 动 规 律 , 形 成 " 以 动 为 本 、 以 变 为 法 " 的 基 本 拳 理 。 武 当 八 卦 掌 以 站 桩 和 行 步 为 基 本 功 , 以 绕 圆 走 圈 为 基 本 运 动 形 式 。 走 转 的 足 迹 路 线 分 为 走 阴 阳 鱼 、 走 八 卦 图 、 走 九 宫 等 , 它 充 分 发 挥 掌 比 拳 和 勾 长 的 优 势 , 以 掌 代 拳 施 捶 打 之 能 , 以 掌 代 勾 行 拔 掳 之 巧 , 形 成 了 该 掌 系 手 法 几 乎 全 是 掌 法 的 特 点 。 八 卦 掌 不 仅 是 一 门 技 击 术 , 也 是 一 门 健 身 术 。 据 研 究 表 明 , 经 常 练 习 武 当 八 卦 掌 , 能 改 善 各 自 体 系 统 的 机 能 , 取 得 健 身 延 年 的 效 益 。 武 当 八 卦 掌 是 道 教 武 功 之 结 晶 。道教武功 -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 名 为 「 太 乙 五 行 擒 扑 二 十 三 式 」 。 此 拳 本 为 武 当 山 秘 而 不 传 之 拳 技 , 1 9 8 0 年 金 子 弢 ( 1 9 0 4 - 1 9 8 5 ) 在 山 西 太 原 所 举 办 之 全 国 武 术 观 摩 交 流 大 会 中 表 演 , 震 惊 四 座 , 因 而 公 之 于 世 。 此 拳 亦 从 此 简 名 为 「 武 当 太 乙 五 行 拳 」 。 金 子 弢 后 被 邀 返 回 武 当 山 , 传 赵 剑 英 , 剑 英 传 现 任 武 当 拳 术 教 练 钟 云 龙 道 长 。金 子 弢 , 原 名 爱 新 觉 罗 · 溥 儇 , 为 清 皇 室 子 弟 , 宣 统 溥 仪 乃 其 长 兄 。 金 子 弢 于 1 9 2 9 年 上 武 当 山 随 李 合 林 学 此 拳 , 一 直 秘 练 不 传 , 直 至 1 9 8 0 年 才 公 开 表 演 。此 套 路 技 巧 高 , 拳 理 深 , 一 直 被 视 为 武 当 山 「 镇 山 之 宝 」 , 即 使 现 今 武 当 弟 子 , 能 得 学 此 拳 者 寥 寥 无 几 , 非 有 为 之 道 徒 不 得 其 传 。此 拳 为 明 朝 龙 门 第 八 代 张 守 性 所 创 , 由 于 他 根 据 张 三 丰 「 太 极 十 三 式 」 发 挥 而 成 , 所 以 此 拳 路 极 关 注 八 方 , 善 窜 走 腾 挪 , 声 东 击 西 , 甚 适 合 群 斗 。 其 步 法 身 法 , 均 贵 柔 而 用 刚 , 朴 实 而 无 华 。 其 技 击 方 面 则 注 重 擒 拿 , 包 括 锁 颈 、 封 马 、 擒 臂 、 脱 腕 等 技 法 。 又 善 用 「 插 捶 」 , 即 以 第 二 指 关 节 击 打 , 并 用 身 法 步 法 增 强 其 击 打 威 力 ; 其 特 色 是 入 马 封 锁 敌 人 前 锋 脚 , 进 而 摆 膝 跪 压 敌 方 小 腿 , 轻 则 封 腿 令 其 动 弹 不 得 , 重 则 断 其 胫 腓 , 又 上 下 相 随 , 同 时 间 施 以 缠 丝 劲 使 出 插 捶 , 击 打 敌 人 肋 骨 。 另 外 , 其 掌 劲 多 沉 重 而 具 爆 炸 性 , 以 松 柔 为 基 , 劲 从 内 发 , 充 份 表 现 出 武 当 内 家 功 夫 之 特 色 。武 当 太 乙 五 行 拳 之 拳 式预 备 式 : 混 元 一 气 旋 转 干 坤1. 白 猿 出 洞 双 峰 拜 日2. 勒 马 悬 崖 海 底 顶 云3. 蛟 龙 溟 蒙 雷 劈 山 洪4. 犀 牛 望 月 转 身 托 天5. 青 狮 抱 球 闪 耀 金 庭6. 豹 子 含 美 仰 颈 惊 林7. 大 鹏 展 翅 群 兽 震 惊8. 花 鹿 采 芝 俯 饮 清 泉9. 黄 蟒 吐 津 戏 引 蝼 群10. 鲤 鱼 打 挺 波 浪 滔 天11. 雄 鹰 探 山 双 擒 鸡 群12. 仙 鹤 腾 空 飞 舞 风 云13. 金 猴 窃 丹 炉 火 皆 平14. 青 娥 探 月 波 平 浪 静15. 黑 熊 反 掌 威 震 森 林16. 金 蟾 得 度 醉 卧 瑶 池17. 喜 鹊 登 枝 寒 立 梅 荫18. 苍 龙 入 海 意 守 心 宁19. 野 马 抖 鬃 烈 性 飞 腾20. 神 猿 入 洞 性 归 心 田21. 彩 凤 凌 空 百 鸟 齐 呜22. 伏 虎 灵 台 永 守 黄 庭23. 抱 元 守 一 正 气 长 存收 式 : 动 静 结 合 反 转 乾 坤

    太乙五行拳的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是近年最先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原名“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 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其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萤,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式为主,结合站桩,缠绕等基本功锻炼。“抓筋拿脉”说的就是此拳。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

    上一篇:查结婚的日子,十月适合结婚的好日子2023

    下一篇:姓迟的男生霸气的名字,迟字取名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