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军梅花易数,马万成梅花易数

2023-11-233892
内容提要:

  •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 用3个硬币算卦。分别是:两个字;两个字;11个字;1个字;1个字;3个字。请...
  • 当代有哪些国学大师?
  • 梅花易数数字起卦
  • 六年级数学计算奥数题
  • 文言文细的意思是什么
  •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国学大师",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那你知道我国当代的国学大师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当代十大国学大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目录

    当代十大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评判标准

    "国学大师"名称

    当代十大国学大师

    NO.1 王国维

    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 随笔 》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

    NO.2 梁启超

    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

    NO.3 章太炎

    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NO.4 陈寅恪

    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据曹聚仁统计(《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

    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史述论稿》等。

    弟子:蒋天枢,刘节,季羡林等

    NO.5 黄侃

    上榜理由:其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其在生前并未出版过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经典 名言 :“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在半个世纪后还在武大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其治学严谨的证明。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其终不为所动。其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为公认的国学大师。

    代表作:《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笺识四种》, 《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 《文选黄氏学》(注:为后人整理编订)

    弟子:徐复,潘重规,潘锦等

    NO.6 刘师培

    上榜理由:其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既在舞台上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其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在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上,他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主要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黄帝纪年论》,《汉宋学术异同论》等。

    弟子:黄侃,陈中凡,郝立权等

    NO.7 王力

    上榜理由:其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1936年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 方法 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 句子 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另外,其在音韵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主要著作:《古代汉语》,《诗词格律》,《语法和语法教学》,《广州话浅说》,《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诗词格律概要》,《楚辞韵读》,《诗经韵读》,《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龙虫并雕斋诗集》,《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中国音韵学》,《王力诗论》,《中国语文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

    NO.8 季羡林

    上榜理由:其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散文 家,东方 文化 研究专家,其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其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堪为世界上少数几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师,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卓有建树的成绩。06年其成为首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学者,同时在这一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教育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NO.9 徐复

    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在蒙藏语文与汉语对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说》(《东方杂志》、《阏氏读音考》(《东方杂志》、《守温字母与藏文字母之渊源》、《“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等。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韩昌黎诗拾诂》等。

    代表作品:《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广雅诂林》,《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钱钟书

    上榜理由:自幼天资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其在清华读书期间,横扫清华图书馆;留英期间又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泡了几年。后又随妻子杨绛留法一年,饱览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读书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为学渊博精深,冶古今于一炉,融中外为一家。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中英文造诣之高,无出其右。著《管锥编》四册,一百三十余万言,以典雅的文言写成,并对《毛诗正义》、《老子王弼注》、《史记会注考证》、《太平广记》等十部典籍,作了详细的考释、批注与阐发,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经史子集,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读书笔记 多达90000余页,多种语种,数千万字。

    代表作:《围城》、《人兽鬼》、《钱钟书散文》、《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宋诗记事补遗》、《容安馆笔札》等。

    弟子:栾贵明等

    <<<

    国学大师评判标准

    "大师"

    所谓"大师"者,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者的尊称。凡称得上"大师"者,其学问理应在同行、同专业中当属于出类拔萃者。

    另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还不能光看学问,光看作品,还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 文章 "者流。正如汤一介教授所说:"学问不错,人格又高尚,才可称为大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大师"理应是学问和品德方面之典范。

    假如学富五车,学问做得很大,文章写得呱呱叫,但人品却很差,尤其是文品与人品脱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讲堂上、著作中说的、写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敌入侵,就卖国投敌,充当汉奸,"富贵淫其心,贫贱移其志,威武屈其节";或面对强权则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趋势,"学风随着风标转",充当"不管什么时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满口仁义道德",而行动上则男盗女娼;或口里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实则争名于朝、夺利于市,沽名钓誉、治学不严、投机取巧、差错百出,却又师心自用,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拒绝一切批评"等等。那么,像这样缺乏中华学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学人,也是断断不配当"大师"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师"之所以堪称"大师"者,不仅仅在于其学问之渊博和建树之卓著,更在于其虚怀若谷的胸襟,虚一恬静的心怀,尤其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正的"大师",从来对此称谓默然视之,更不师心自用。张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说:"有人说我是'国学大师',实际上我只是研究国学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学思想,而文学、史学我研究得并不多,中国古代的科学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这样的大师风范。还有著名的书斋型学者蒋孔阳先生,也是当今融高尚人品与文品为一体的"道德文章"之典范。他为人一向淡泊恬静,宽容大度,但在学问上却一直"不懈追求",却又恪守"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的治学态度。他说:"知识分子应以专业为社会服务。学者应当以学术为社会服务,不是用讲话,也不是用赚钱,而是用思想用知识和学问。"当有人问他:"你拼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么好处?"时,他淡然回答:"做学问,本来是出于 爱好 ,出于对真理的追求,出于想对社会有一点贡献,而不在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如果要讲好处,自然用不着走学问这一条道路了。"他一生在美学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却虚怀若谷,坦言:"人生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学问也应当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顶点',灵珠在握,天下都得听我的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要永远不满足,一旦满足了,他的灵魂就得归魔鬼所有。我想,我们做学问,也应当有永不满足的精神。一旦我们了不起了,满足了,我们的灵魂也将为魔鬼所攫去。"(玉圣:《蒋孔阳:没在创造中》,《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4日)

    张岱年和蒋孔阳先生,至少作为中国哲学和美学方面的"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还有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对于世人"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请予摘掉。并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则更昭示了其不同凡响的大师之德!

    <<<

    "国学大师"名称

    "国学大师",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们所称道的诸多"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

    到底该怎么界定"国学大师"呢?

    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其学问自然理应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而我们的"国学",则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等在内的,蕴含极为丰富的称谓,所以,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也理应体现丰富的内容,即使按照西方学科的划分而言,也应是多面手, 百科 全书型的学者,既有卓有建树的学术著作,也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等等。

    "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在对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阴阳、道、儒、法、墨、名、杂、小说,诗赋、纵横、兵、农、医、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舆、数术、纺织、建筑、制陶、冶炼和交通等等诸家学说。

    而在秦汉以后,经过"国学"所固有的"贯通古今,融汇内外,综合创新"基本规律的作用,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学派和学说,那么,作为"国学大师",理应是对国学所蕴含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比较精通,并富有"很深的造诣"者;即使打个折扣,也理应是对其中多半以上的学说富有"很深的造诣"者。

    从前面引述的张岱年先生"有人说我是'国学大师',中国古代的科学就研究得更少"之简要回答中,可以窥知他对"国学大师"的见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张岱年先生虽然在这里没有具体谈及其具体内涵,但像天文、历算、农学、医学和养生学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这些几乎都被长期排斥在"国学"家们的视野之外。

    张岱年先生实际上提示了"国学大师"的最起码的标准,即单从学问方面而言的标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学府所开列的那一串串的"国学大师"名单,看看网上列出的一大堆"国学大师"名单,有几人合乎这个最起码的"国学大师"标准呢?

    况且,"国学大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从学问和品德即文品与人品相融合为一的标准看,"国学大师"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相关文章:

    ★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 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排行前10名

    ★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

    ★ 当代最有名的国学大师

    ★ 当代健在的国学大师是谁

    ★ 当代国学大师

    ★ 当代国学大师有哪些

    ★ 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排行榜

    ★ 民国最权威的“十大国学大师”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baidu/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用3个硬币算卦。分别是:两个字;两个字;11个字;1个字;1个字;3个字。请...

    两个字为阳爻,一个字为阴爻,没有字为纯阳,三个字为纯阴。你的卦叫泰之大畜。

    当代有哪些国学大师?

    当代季羡林和南怀瑾并列第一 但季羡林会梵文等古文字 更深沉一些

    梅花易数数字起卦

    关于梅花易数 数字起卦的方法 其实梅花易数起卦法非常灵活,但是有的起卦法并不准确。比如说你的上一个起卦法就不准确,因为梅花易数要结合自丹,结合易理,你的第三个数应该和第二个数加起来,梅花玩法里说,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地人三才具备,算卦才准确,天清地浊,天轻地重,在上为天,在下成地,你不能把第三个数分开不用而又加时辰求动爻,那么第三个数和时辰的作用一样了,又何必要时辰呢。 还有一种起卦法是我比较喜欢用的,准确率比较高。三个数,第一个数用作上挂,第二个数用作下卦,第三个数为动爻数。同样。 下一个起卦法比较准确,当然有时候可以加时辰,有时候可以不加,比如说来了两个人求测,报的同样数字,可以再加上他们的姓。总之要随时把握简易,不易,变易的宗旨。 所谓的准确不准确都是一个人的经验,你自己多多体会,多多实践才能发现。 梅花易数如何起卦? 卦以八除,爻以六除!可以时间起卦,年地支数、农历月、日数、相加除八取上卦,年地支数、农历月、日数、时辰数、相加除八取下卦、除六取动爻!物数起卦,见到可以计数的事物,以所数得的数字起作上卦,以当时的时辰数作下卦,上卦数字加时辰数除六取动爻! 梅花易数数字起卦碰到0怎么办? 计算方法正确。遇0。上卦或者下卦取坤八。动爻取上爻,也就是六爻 具体来说说易经梅花易数数字起卦,自己占方面怎么看? 哦,看来你读过《梅花易数》,易学包括易象易数易理易占,梅花易数只讲了七种易数中的先天数这一种占法,易象和易理并未提及,是感觉看不太清楚,但任何一门学问从不知道到熟悉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从熟悉再到精深靠的就是先天的天赋和灵感了! 就梅易来说,预测事体有纷纷万象,不靠灵感如何能精确的确定万象中的一象!所以易学的精髓须结合自己的天赋亲自去领悟,别人是无法说清楚的!熟悉梅易后能达到那个层次就听天由命了。 呵呵……每看到诚心相问的易友,必尽我所知去解答一下,就你的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吧。 1,如果是之人为自己而占,体用哪个代表自己,哪个代表对方?是看体,还是看用? 以体卦代表自己,以用卦代表对方,也可以以体卦代表所测之事体,以用卦代表影响所测之事体的各种外部条件,所谓一体百用,体卦就一个!用卦是除了体卦的所有卦(互变卦也是用卦)再包括年月日时外应等对体卦的影响,是以体为主线,逐步分析所有的用卦,全看。 2,看对方职业、相貌、身高、品格看体卦还是用卦?怎么看? 呵呵……看的挺细的,梅花易数一般以一事一断最为精确,其余只是参看,你所列任何一项都需要变换体卦为分析对象,这个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的转太极,比如看对方职业,那就以用卦为分析主体,以卦名,爻辞,爻位的承乘应是否得中和卦气的旺衰来综合分析,才能比较精确的确定。 比如坤为地上爻,对方预测完婚姻后,又预测母亲怎么看?那有卦中除了艮就是坤,那就把离卦构建出来作为分析主体按以上所写来分析。 3,只要讲从梅花易数的数字起卦怎么看(包括时间起卦、号码起卦等等数字相关的),其他金钱起卦、抓米起卦等方法不用讲了。 你这个是说起卦方法的,卦怎么起并不重要,分析梅花易数的方法有四个程序,分别是取象-验象和换象-融象-断象(其中验象和换象是一个程序),首先要分析你取的象是否能把易理全部融合于所预测的事体中,如果能融合则说明你取的卦象可以用于预测这个事体,如不能则以所取之象根据易理再换象!不然卦都错了怎么能断对?如此则金钱,抓米,写字,服饰,说话,五音,奇门八门,方位……等起卦方法就不重要了。 我说的只是梅易的基础,可能有人觉得梅花易数简单,其实梅易可以融合所有预测术于一象中,包括八字斗数奇门六壬都可融于梅花易数中,这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三步融象。 给你举个梅花易数融合八字的例子? 比如预测者生于壬辰年,壬纳乾卦,辰纳巽卦,如果预测者是阴男阳女那就是风天小畜卦加当时占时就可以分析他父母的情况,呵呵……简单的往往亦是最难的! 多看看周易原文和梅花易数的万物类象吧,今天说多了,到此为止! 梅花易数 数字起卦除八余零 得什么卦? 除六余零动摇取第几爻? 1、年月日时起卦 以年月日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上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6,余数取动爻。 A、一般时间起卦 年以当年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月数直接以农历之月数计(如一月为1,三月为3),日数直接以农历日数计(如初一为1,初二为2,直到30数)。时数按时辰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 年、时辰地支数: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例:观梅占:辰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四点钟左右(申时),邵康节先生正在欣赏梅花,突然看见两只麻雀在争夺梅枝,结果树枝掉到地面上。邵先生得泽火革之泽山咸卦,互见乾、巽。 解:年月日时起卦:辰年数5,12月17日,申时数9,上卦5+12+17=34余2为兑,下卦34+9=43余3为离,得泽火革。43÷6余1,初爻动变泽山咸。 B、生日起终身卦: 以农历生日起终身卦时,以年干数而不以年支数,准确率高些。其余与上法相同 例:农历壬辰年四月十一日已时生人。起卦:壬年9数(而不以辰年5数),巳时6数,则上卦为:(9+4+11)除以8余数8为坤卦,下卦为(9+4+11+6)除以8余数6为坎卦,动爻数为:(9+4+11+6)除以6,余数6则动爻为6。即:地水师之山水蒙卦。 梅花易数用什么方式起卦最准确? 实事求是的说,你的这个问题问的最好了,很多人搞了一辈胆预测,都不知道怎么抓占机,这样的结果就是靠蒙,蒙对了算,蒙不对了就牵强附会于卦象! 而占机是预测最重要的条件,试想卦都起错了怎么可能断对呢,易分简易,变易,不易! 怎么抓占机呢?很多高手都不会教你的!直接的说就是你凭什么坚信你取的象是正确的! 这就需要取出卦象后用不易之理来验证,所谓的不易之理就是常理,不可改变的已知条件!比如你得到的卦象是雷地豫,震为王,对方恰好姓王,雷地豫四十岁,对方恰好四十岁…… 那么就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了,就是梅花易数或者奇门,六壬等任何预测术,只要能把你能知道(眼耳心三要)的(不是问出来的啊,都问出来了还用你算什么呢)已知条件全部融合于象中,那么起的这个卦或者课局就是最准确的,才可以用这个卦象或者课局来用变易之理去逆往知来! 一般初学者先用占时年月日时和心动的时间取象或者立奇门六壬的课局,并且坚持常常用一种方式取象,久而久之自然,慢慢的精熟象数理占再琢磨用别的外应耦合等取象吧。 梅花易数数字4和5该怎么起卦 以4为上卦,5为下卦。相加除6余数3为动爻。 数字卦 六爻 梅花都是怎么起卦的 取3个3位数 如123,456,789. 123/8=15...3 取3 456/8=57...0 除尽取8 789/6=131...3 取3 这个为6爻中的一爻 如果除尽取除数 !另外卦是从下往上走 六爻  就是三个铜钱一起摇然后看三个的正反 一共要三次 如下 一个背,两个字,称作“单”.画作“ ||||| ”为少阳。 两个背,一个字,称作“拆”,画作“ || || ”为少阴。 三个背,没有字,称作“重”,画作“ ||||| O”为老阳,是变爻。 三个字,没有背,称作“交”,画作“ || || X”为老阴,是变爻。 梅花 地支数: 子1、 丑2、 寅3、 卯4、 辰5、 巳6、 午7、 未8、 申9、 酉10、 戌11、 亥12。 先天八卦数: 乾一, 兑二, 离三, 震四, 巽五, 坎六, 艮七, 坤八. 以年支序数加农历月份数,加农历日数总和除以8,以其余数为上卦。 再以年月日相加的总和数加上算卦的时辰序数之和除以8,取其余数为下卦, 再以年月、日时相加的总和数除以6,取其余数为动爻,动爻须变,是阳爻就变成阴爻,动爻是阴爻就变成阳爻,不动的卦爻则不变,动爻所在的卦将变成另外一个卦。 实际梅花易数起卦法多种多样, 不一定非以时间来起卦预测, 也可以让别人报数预测, 或写一个字, 以字的笔画数起卦预测, 或听到某种声音, 数其几声起卦或见到一组数字也可起卦预测,

    六年级数学计算奥数题

    中国剩余定理”算理及其应用:(可以让你学会并考别人) 为什么这样解呢?因为70是5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3余1。21是3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5余1。15是3和5的公倍数,且除以7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把70、21、15这三个数分别乘以它们的余数,再把三个积加起来是233,符合题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去掉105的倍数,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个答案。 用歌诀解题容易记忆,但有它的局限性,只能限于用3、5、7三个数去除,用其它的数去除就不行了。后来我国数学家又研究了这个问题,运用了像上面分析的方法那样进行解答。 例1: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4,5〕=20;〔3,5〕=15;〔3,4〕=12;〔3,4,5〕=60。 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 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 然后,40×1+45×2+36×4=274, 因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例2:一个数被3除余2,被7除余4,被8除余5,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7、8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8〕=56;〔3,8〕=24;〔3,7〕=21;〔3,7,8〕=168。 为了使56被3除余1,用56×2=112; 使24被7除余1,用24×5=120。 使21被8除余1,用21×5=105; 然后,112×2+120×4+105×5=1229, 因为,1229>168,所以,1229-168×7=53,就是所求的数。 例3: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8余3,除以11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题中5、8、11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8,11〕=88;〔5,11〕=55;〔5,8〕=40;〔5,8,11〕=440。 为了使88被5除余1,用88×2=176; 使55被8除余1,用55×7=385; 使40被11除余1,用40×8=320。 然后,176×4+385×3+320×2=2499, 因为,2499>440,所以,2499-440×5=299,就是所求的数。 例4: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幸福123老师问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5+225×1+126×2=1877, 因为,1877>315,所以,1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数。 例5: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6人,每7人一排多2人,每5人一排多3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泽林老师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6+225×2+126×3=2508, 因为,2508>315,所以,2508-315×7=303,就是所求的数。 (例5与例4的除数相同,那么各个余数要乘的“数”也分别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最后两步。) “中国剩余定理”简介: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一批物品,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个,五个五个地数余三个,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个,问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被称为“孙子问题”、“鬼谷算”、“隔墙算”、“韩信点兵”等等。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呢?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一解法编成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诀中每一句话都是一步解法:第一句指除以3的余数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余数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余数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个积相加的和如超过105,就减去105的倍数,就得到答案了。即: 70×2+21×3+15×2-105×2=23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九韶于公元1247年写成的《数书九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还有一些测试题 六年级奥数测试题 (每道题都要写出详细解答过程) 1. 三个数的和是555,这三个数分别能被3,5,7整除,而且商都相同,求这三个数。 2. 已知A是一个自然数,它是15的倍数,并且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只有0和8两种,问A最小是几? 3. 把自然数依次排成以下数阵: 1,2,4,7,… 3,5,8,… 6,9,… 10,… … 现规定横为行,纵为列。求 (1) 第10行第5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2) 第5行第10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3) 2004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4. 三个质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它们的和的11倍,求这三个质数。 5. 有两个整数,它们的和恰好是两个数字相同的两位数,它们的乘积恰好是三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求这两个整数。 6. 在800米的环岛上,每隔50米插一面彩旗,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的间隔缩短了,起点的彩旗不动,重新插完后发现,一共有4根彩旗没动,问现在的彩旗间隔多少米? 7.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数m除所得余数相同,问m最大值是多少? 8. 求1到2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2、3、5中任何一个数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9. 有一列数:1,999,998,1,997,996,1,…从第3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2个数中大数减小数的差。求从第1个数起到999个数这999个数之和。 10. 从200到1800的自然数中有奇数个约数的数有多少个? 11. 在下图中,有左右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面积都是100,分别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两个小正方形,请你求一下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并比较大小。 12. 甲说:“我和乙、丙共有100元。”乙说:“如果甲的钱是现有的6倍,我的钱是现有的1/3,丙的钱不变,我们三人仍有钱100元。”丙说:“我的钱连30元都不到。”问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13. B两人要到沙漠中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携带一个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准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问其中一个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后两人返回出发点)?如果可以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以备返回时取用呢? 14. 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金的2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2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15. 把1296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数,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去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则四个数相等。求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文言文细的意思是什么

    1. 古文中细人的意思是什么

    细人 xì rén

    1. 见识短浅之人;小人。

    例:《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2. 地位卑微之人。

    例:《韩非子•说难》:「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闲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3. 青年侍女。

    例:《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婆子道:‘教我讨个细人,要生得好的。’」

    4. 奸细;探子。

    例:《旧五代史•汉书·李鏻传》:「有顷,鏻因淮南细人言事,乃谓枢密使安重诲曰:‘伪吴欲归国久矣,若朝廷先遣使谕之,则旋踵而至矣。’」

    2.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3.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4.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6. 《细柳》文言文翻译成汉语意思

    细柳教子 话说清康熙年间,山东即墨县有个叫高东方的富翁,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丢下个不到五岁的男孩长福。

    高东方一个大男人如何能拉扯孩子呢?万般无奈,高东方也只好再娶了。 长福的继母叫细柳,年方十九,嫁过来后,细柳和高东方是举案齐眉,百般恩爱。

    难得的是,细柳对长福也关心得很,从不打骂。有一次,细柳要回娘家,小长福拼命大哭,一定要跟去,高东方怎么劝也不听。

    见他们母子如此情深,高东方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十分安慰。 一年后,细柳也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长怙。

    正是一家人和美幸福的时候,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高东方有一天和朋友喝酒,回家的路上从马上跌落而死,细柳和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寡母。 光阴似箭,一晃长福就到了十岁,细柳将他送至私塾学习。

    但是,长福十分贪玩,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动不动就逃学,而且一逃学就跟着一群放牛娃疯玩,经常是三天两头也见不到他的人影。细柳先是痛骂长福,随后是痛打他,棍子都打断了好几根。

    长福每次挨打时也疼得狼哭鬼嚎,但奇怪的是,长福根本不怕挨打,依旧逃学,好了伤疤忘了痛,依旧贪玩,细柳根本拿他没辙。 一天,细柳将长福叫到跟前,对他说:“长福,你既然不愿读书,我也不能勉强你,反正我也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娘了。

    不过,我们又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养不起吃闲饭的人。从今天起,你得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了,你不是喜欢放牛吗?这样吧,你脱下身上的衣服,换上旧衣服去放牛。

    记住,你一天不劳动,就没有饭吃!我还要揍你!” 于是,从这天起,长福穿上破旧衣服,天不亮就外出放牛,夜深了回家,回了家也没有可口的食物等着他——他得自己热细柳和长怙吃剩的残羹冷炙。就这么过了十来天,长福实在受不了了,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于是,他哭着跪在细柳的面前,说:“娘,还是送我去读书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细柳面若冰霜,好象压根儿就没有听见,转身就到了里屋。

    长福跪了半个时辰,见继母不会回心转意,只好拿着牛鞭、含着眼泪去放牛。 深秋了,寒风阵阵,长福还是穿着那身破单衣,而几个脚趾全部从破鞋子里露出来了;冷雨绵绵,长福冻得缩头缩脑,就像一个小叫花子。

    邻居们看见了,都纷纷摇头:“没亲娘的孩子,可怜啊!世上的后娘,没一个好心肠的!”细柳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但还是那副铁石心肠,根本不心疼长福。 可怜的长福终于没有办法忍受了,他逃走了。

    邻居王大妈听说后,拄着拐杖问细柳:“孩子他妈,你得去找找那孩子呀,好歹他也是高家的一根苗啊!”细柳眼都没抬:“脚长在他身上,他要走,我有什么办法!”这下,邻居们更是在背后指责细柳心肠狠毒。 三个月后,长福在外面讨饭也吃不饱了,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但他也不敢冒冒失失地进自己的家门,于是他哀求邻居王大妈帮自己转交细柳。细柳说: “他如果能挨一百棍子,就来见我,否则,他还是不要进这个门槛!” 长福听了,猛然冲进家门,痛哭流涕:“我愿意挨打,只求娘肯让我回家!”细柳问:“你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知道。”

    细柳说:“既然你已经知道悔改了,就不用挨打了。安分放牛吧!”长福大哭:“娘,我愿意挨一百棍子,只希望您让我继续读书!”细柳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同意:“让你读书,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经过长福一再苦苦哀求和王大妈的劝说,细柳才勉强同意。

    经历这一番磨难后,长福深知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勤奋刻苦,学业上突飞猛进,十四岁就考上了秀才, 成了县里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很得县令杨公的赏识。这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细柳的小儿子读书五年,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细柳知道长怙不是读书的材料,长叹一声,让他回家务农。长怙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一串串地往土里流,当然不乐意喽。

    长怙稍微流露出一点点这样的心思,细柳马上大怒:“自古以来,百姓各有一种安身立命的本领。你一不能读书,二不能务农,你想饿死在臭水沟里啊?”说着,细柳操起一根擀面杖就劈头盖脸地打下去,长怙见势不妙,只好乖乖地干活。

    这以后,长怙只要稍微有一点偷懒,细柳就破口大骂,还棍棒齐下。而最让长怙不服气的是,家里的好衣服、好食物,细柳都留给哥哥长福,长怙看着这一切,心中敢怒不敢言。

    三年后,长怙熟悉了所有的农活,细柳拿出本钱叫长怙学习做生意。长怙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手中还有一点小钱可以自己支配,于是,他开始到赌场去。

    输了钱,他就向母亲撒谎,说是什么遇上小偷啦、运气不好啦。细柳慢慢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把长怙叫过来,又是一顿痛打,打得长怙几次昏过去。

    长福担心弟弟有生命危险,“扑通”一声,直直地跪在母亲的面前:“娘,弟弟年幼无知,是我没有教好弟弟,我有责任。请您打我吧!”细柳这才停止。

    打这以后,长怙一出门,细柳就派得力的仆人跟随,长怙也只好夹着尾巴好好做人。 几个月后,长怙对细柳说:“娘,咱们乡里有几个人准备结伴到济南府做买卖,我也想去长点见识,您看行不?”说完。

    7.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么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有以下几种:

    1、表示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

    例句:

    (1)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2)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表示假设。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

    例句:汝仔细找寻,或能找到。

    3、间或,有时。

    例句:

    (1)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读音:[huò ]

    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8. 文言文中的 按 有哪些意思

    按 àn

    ①<;动>;用手压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动>;抚;握.《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

    ③<;动>;压抑.《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动>;控制.《周五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⑤<;动>;止.《失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乓不行。”

    ⑥<;动>;查看;巡察.《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⑦<;动>;审查;查究.《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辨】按,抑.都有向下压的意思,但“抑”比“按”程度重,并且常用于抽象意义。

    上一篇:2023年下半年生肖蛇运势,生肖蛇和什么最配

    下一篇:2023年8月塔罗每周星座运势,塔罗牌2023年八月射手座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