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养生法则是什么,易经的四大要素

2023-11-234758
内容提要:

  • 老祖宗留下的3条养生法则,你是否知道
  • 《易经》人生六大境界是什么?
  •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分别是?
  •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五大经典法则
  • 易经与养生
  • 老祖宗留下的3条养生法则,你是否知道

    老祖宗留下的3条养生法则,你是否知道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因此一心扑在工作上,结果劳累过度,突然病倒。经检查发现患上癌症,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丢下了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

    这个案例,代表大多数人的现状,平时自我感觉良好,就忽略了对身体日常的保养,盲目透支 健康 。等到身体出现问题了,再回头补救。

    殊不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日常的维护远胜于故障后的维修。

    养生 法则一

    春生夏长,春夏养阳

    春天主生发,推陈出新,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的活动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这个道理。

    夏天主长(念第三声)、盛,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人要顺应夏长之气,积极活动,释放旺盛之气。

    现代人,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被人推崇的。比方说:塑身衣。 人们追求美,是对的,但是不能不顾后果。塑身衣,只是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一种束缚的衣服。对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人体的皮肤表面分布着大量的毛孔,这些毛孔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春夏两季,如果人在春天穿着塑身衣,一定会伤身。

    因为春主生、发,就像一颗种子,本来要发芽,却被厚重的硬泥土死死压住,不能与外界沟通,又缺少水分,可能就被扼杀了。 人要穿舒适的衣服,尤其是春天,那些极度紧身的衣服,看起来体型美,长期如此,各种病灶就埋下了。

    夏天,人贪凉,有些人过度依赖冷气,没有空调就活不下去。 夏天,本来就是盛、放的季节,人整天窝在空调房里,汗腺都没排过毒,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身体功能失衡导致的。该排放的,没有得到排放,人就会生病。

    养生 法则二

    秋收冬藏,秋冬养阴

    很多人,一年四季都早睡早起,以为这是好习惯。其实不然,中国古人在生活起居方面就很讲究“顺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言:“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因此顺应四时,才是好习惯。冬天,就要早睡晚起,养阴护阳。

    冬天顶着寒风早起晨跑的人,是逆时而动,秋收冬藏,冬天要藏的,你却在动,动就是在损耗阳气,眼下看是没问题,时间久了,必伤肾气。到了转年春天,因体内阳气储藏不足,身体就会出现衰弱的征兆。

    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

    现代人在饮食方面常犯的错误是,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乱吃。这里面讲的不只是吃的东西,还有吃的时间。

    有的女孩,总担心自己太胖,冬天也不怎么吃东西,盲目减肥。身材是保持得挺好,可是每天都是手脚冰凉,动不动就感冒、咳嗽,这是因为违反了“冬藏”的规矩,该藏的时候没有做到。马还懂得养膘过冬呢,人为了减肥,却盲目地不吃东西,或者乱吃东西。其实,冬天胖几斤,夏天瘦几斤,都是正常的情况。

    养生 法则三

    不治已病,治未病

    熟悉 养生 之道的人,饮食起居,遵守四时的规律,顺四时之气,不逆气,与天地之气相和,所以身体康健,极少会生病。因为重视 养生 ,一有偏差就会及时修正,不会等到真生病了才着急,才去四处求医问药。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人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病,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马上要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都是为时已晚。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病中作》诗中有一句“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我想用这句话奉劝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忽略了 健康 管理、忽视了身体的保养,要知道, 健康 的生命禁不起挥霍。年轻的时候拼命赚钱,老了却用赚来的钱看病。何苦呢?身体好时不注意饮食起居的节律,作息颠倒、胡吃海塞,透支了身体,到头来不能吃也不能喝了,图什么呢?

    其实真正的 养生 之道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 要顺应四时,该出汗就出汗,不要怕热;该收藏,就收藏,不要损耗阳气;该吃就吃,不该吃就不吃。 要扭转观念,重视预防,而不是重视看病。身体垮了,一切都是空了。

    《易经》人生六大境界是什么?

    《易经》人生六大境界介绍如下:

    第一层:《易经》是术。

    第二层:《易经》是象学。

    第三层:《易经》是数学。

    第四层:《易经》是阴阳之学。

    第五层:《易经》是义理之学。

    第六层:《易经》是心学、心性学。

    《易经》中最常见的四个字:元、亨、利、贞,说的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读懂这四个字,便知《易经》如何经世致用、指导人生,获得好运。

    《易经》的学问介绍如下:

    《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真正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协助我们做好“精准定位”的学问,能达成“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的目标。

    是“未来变化”的学问,告诉我们把定位和时间的变迁因素一并考虑;是“趋吉避凶”的学问,使我们能明白是非,做好正确的选择。

    是“以德为本”的学问,提升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也是“永续经营”的学问,指导我们宇宙人生都应该生生不息,继旧开新。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丑时(凌晨1时~3时),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早中晚的养生方法各不同早晨慢养生:慢起床、慢排尿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慢起床要做到三个三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2-3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其次要慢排尿。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地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慢饮水也非常关键。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上午动养生:多运动、做数独上午9点到中午1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老人上午9-11点运动、下午3-5点运动都很好(天气特别热时,应选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1小时的锻炼,可以用15分钟预热、30分钟运动,最后15分钟伸展。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所谓动脑,是指积极的思考。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下午润养生:喝够水、扭扭腰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入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她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傍晚热养生:喝小酒、泡手脚傍晚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睡前小酌一杯,是养生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最好选择度数较低的葡萄酒,饮上两小口即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入眠。此外,冬天的傍晚还非常适合泡澡。在37-39℃的温水中泡20分钟左右,可让身心沉静下来。此外,还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分钟。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夜间松养生:想乐事、松身体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这时,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才能有安稳的睡眠。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1小时内少说话。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30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第二阶段,见龙在田。第三阶段,终日乾乾。第四阶段,或跃在渊。第五阶段,飞龙在天。第六阶段,亢龙有悔。人要知道进退。这样保身,保富贵,以及保持自己的事业兴旺和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功成名就后的境界。易经的概括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五大经典法则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药物治疗和 养生 保健内容。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五个方面,是 养生 保健的基本法则,对我们日常 养生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先来为您解读一番:懂得践行 养生 之道的人,会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恰当地运用各种 养生 保健方法,饮食上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规律,能够适度地进行劳作,生命既有质量亦有规律,所以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能够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

    具体的 养生 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

    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遵守、效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及的四季 养生 法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一日 养生 法等,都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如四季饮茶方面,春季 养生 宜养“生发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 养生 宜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秋季 养生 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铁观音即乌龙茶;冬季 养生 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普洱等发酵茶。

    譬如艾灸 养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脏寒⋯⋯,其治宜灸”、《灵枢·经脉》之“灸则强食生肉(增强食欲、生肌长肉)”,开了保健灸疗的先河。如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属于胃经,位于膝盖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调理三焦、强壮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经常艾灸或按摩该穴位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体力与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劳、减少疾病、预防衰老。 养生 谚语“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告诉我们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里,每次当以局部皮肤湿润为度。

    又如药物 养生 :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内服药物应当按照“损益使平”的原则来使用,虚证宜补益,药物如人参、西洋参补气,阿胶、地黄补血,枸杞子、石斛补阴,鹿茸、虫草补阳;药方如补中益气丸补气、乌鸡白凤丸补血、六味地黄丸补阴、金匮肾气丸补阳。实证宜祛邪,药物如大黄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药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复方丹参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药物,如脐贴(丁香、肉桂等)可用于小儿寒湿泄泻的调理、白芥子泥丸贴敷背腧穴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根据现今 社会 的实际情况,尤其要注意不可过饱,这样就不至损伤脾胃。这么做,近则可保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减少肥胖乃至于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是食饮有节律,即饮食定时。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这样即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而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

    第三是食饮有节度,种类齐全,比例恰当,谨和气味,即膳食平衡。谨和气味,指膳食需要谨慎地调和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以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确保身体 健康 。

    前者指作息时间应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 养生 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 养生 、子午觉 养生 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环境亦应符合法度,像《素问·异法方宜论》即记载了地域居所环境与易发病证的关系: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黄帝内经》既主张劳动和锻炼,又反对过度劳累,而“形劳而不倦”则是对劳动和锻炼 养生 的原则要求。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相关记载。说的是长期站立会伤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筋膜、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伤肌肉、长期卧床休息引起气虚。平时我们在摄生保养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方面。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上一篇:手指的五行属性各是什么,五行与手指的关系图

    下一篇:算命从来没准过,算命都没有好下场吗